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科技、地缘政治的时代变局之中,ESG如何完善自身框架,回应时代挑战?
机器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速度改造人类社会,中美两国处于AI研发、应用前沿,学界、业界热议如何在AI“加速主义”和“对齐主义”中适度规管、坚持向善
在确保币值稳定的基础上,央行促进经济增长的视角应聚焦如何推动要素有效配置,较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面对国内外挑战,中国经济如何扩大总需求?宏观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如何配合?
日本经济增速从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4.5%,降至90年代衰退期的1.5%,1998年—2013年通缩期进一步降至0.5%,直到2024年实际工资水平才明显上涨。通缩时间越长,长期通胀预期就越低,走出通缩越难
基本思路是:对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补充商业险制度;对劳动年龄人口,建立强制性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对失去劳动能力的困难人群,实行医疗救助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首要目标。服务实体是金融的根本宗旨,防控风险是金融的永恒主题。两者的结合点,在经济学理论上看,就是要助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美国经济为何能保持韧性?究其原因,可能与这轮通胀形成的原因、美国财政刺激规模空前以及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全球经济的宏大叙事发生了某些变化有关,导致不能完全套用历史经验解释当下的美国经济周期
在更为波动的全球宏观环境下,保证货币政策“以我为主”是为周期“减震”的重要机制。本国货币政策应该尽量不过多被利差、汇率等因素干扰,以匹配、调控本国的资金供需和物价水平为主要目标
此前的乐观也好,现在的悲观也罢,传统产业链研究对于中国AI产业发展的帮助其实有限。专家为什么总是出错?
在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潜在劳动力市场挑战时,我们不应盲目悲观,而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将其视为工具和资源,通过与技术的融合,减少其替代性,增强其互补性
能源支持和场景创造作为AI环境下的基础支持和空间载体,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核心驱动。真正能够推动先进生产力水平产生质变的是企业家精神
只有从哲学层面思考人工智能,我们才能决定到底哪些是可以要的,哪些是不可以要的,而不是仅从技术层面来思考,因为仅从技术层面是无法作出取舍的
如何看待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及其引发的争议?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进程如何?当科技不断演进,人与机器共存的时代终将来临,普通人又该如何找寻自身的位置?
科技革命不仅促进生产力,也重塑生产关系。AI作为“类人”技术,在数字治理、市场竞争、社会伦理、国际关系等方面将带来深远影响
在现阶段中国,通过国资划转快速形成基金积累成本较低,在基金积累形成后实施养老基金资产市场化运营、尽可能提高收益水平,将是破解养老金缴费率、替代率与经济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不可能三角”,缓解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的重要举措
随着保险机构服务社会经济大局能力持续增强,一定会有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出来,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为我国养老金融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面对严峻形势,必须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而且,越快越好,力度越大越好。从养老保障的内涵看,我认为关键是要从“人”“地”“钱”三个方面入手,抓紧补齐相关制度和政策的短板
中国分级分散化管理的做法,在可比国家中是惟一的。与其说是中国特色,不如说是中国缺憾
要更注重企业、更注重劳动者,也更注重个人怎么看待、怎么计划自己未来的养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