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伟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
2023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从此,中国粮食安全有了专门的法保障,粮食安全进入更高层次的法治化时代。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改革发展的基石,是基本的国家安全问题。以法治化、制度化的方式将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确定下来,是粮食安全固根本、利长远之举。《粮食安全保障法》属于宏观和政策性立法,也包含丰富的新规则和新内容,其制定和实施无疑将夯实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法治之基。具体而言,《粮食安全保障法》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确规定、制度创新乃至突破。
树立“大食物观”
按照《粮食安全保障法》第二条第二款前半句的规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当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基于中国的自然禀赋和外部国际环境,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观念无疑应予坚持。凭借数十年的发展与改革,中国已摆脱积贫积弱的状态。粮食安全不完全是能否吃饭的问题,也不仅是能否养活中国人的问题。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2023年发布的《全球粮食安全指数(GFSI)》,按照“可负担性”“可用性”“质量和安全”以及“可持续性和适应”四个关键指标,中国在113个国家中位列第25位。另据农村农业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9541万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生猪产能保持稳定,全年猪肉产量5794万吨、比上年增长4.6%。牛羊禽肉、牛奶、水产品全面增产,蔬菜水果供应充足。《粮食安全保障法》与时俱进,明确规定了粮食安全保障的大食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