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说,现在的局面不是“去全球化”,也不是一场全球贸易战,这是占全球进口13%的美国和剩余87%国家的贸易冲突
只要5个就业弹性最大的行业名义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4.5%提高到5.6%—7.0%,就能额外吸纳686万就业,基本能消化掉关税冲击带来的就业压力
高额关税对金融系统可能带来潜在非线性的影响,关税对中国金融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通过出口承压传导至银行和民间金融系统
当前美国仍处于政策扩张周期,而“对等关税”将减少进口进而缩减国内供给,在美国国内短期无法迅速扩大产能的情况下,“对等关税”只会激化美国国内的供需矛盾
中国要在分析美国政策逻辑偏误和软肋基础上,采取反制霸凌与反对脱钩的两手并用方式加以应对,同时提升经济产业技术水平和巩固生产率追赶势头,直面内需不足消费偏弱伴随的内外不平衡因素,着力实施扩内需、增收入、促消费的再平衡战略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把创新放在社会发展理念的第一位,体现在知识产权领域就是要营造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而真正的创新主体就是市场中的企业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科技、地缘政治的时代变局之中,ESG如何完善自身框架,回应时代挑战?
机器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速度改造人类社会,中美两国处于AI研发、应用前沿,学界、业界热议如何在AI“加速主义”和“对齐主义”中适度规管、坚持向善
在确保币值稳定的基础上,央行促进经济增长的视角应聚焦如何推动要素有效配置,较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面对国内外挑战,中国经济如何扩大总需求?宏观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如何配合?
日本经济增速从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4.5%,降至90年代衰退期的1.5%,1998年—2013年通缩期进一步降至0.5%,直到2024年实际工资水平才明显上涨。通缩时间越长,长期通胀预期就越低,走出通缩越难
基本思路是:对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补充商业险制度;对劳动年龄人口,建立强制性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对失去劳动能力的困难人群,实行医疗救助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首要目标。服务实体是金融的根本宗旨,防控风险是金融的永恒主题。两者的结合点,在经济学理论上看,就是要助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美国经济为何能保持韧性?究其原因,可能与这轮通胀形成的原因、美国财政刺激规模空前以及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全球经济的宏大叙事发生了某些变化有关,导致不能完全套用历史经验解释当下的美国经济周期
在更为波动的全球宏观环境下,保证货币政策“以我为主”是为周期“减震”的重要机制。本国货币政策应该尽量不过多被利差、汇率等因素干扰,以匹配、调控本国的资金供需和物价水平为主要目标
此前的乐观也好,现在的悲观也罢,传统产业链研究对于中国AI产业发展的帮助其实有限。专家为什么总是出错?
在面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潜在劳动力市场挑战时,我们不应盲目悲观,而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将其视为工具和资源,通过与技术的融合,减少其替代性,增强其互补性
能源支持和场景创造作为AI环境下的基础支持和空间载体,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核心驱动。真正能够推动先进生产力水平产生质变的是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