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怀念朱维民教授

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7年第1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1月01日
他重视艺术创新,奋力为波普艺术辩护,但他更重视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到了晚年,他仍坚持写生。他对不练好基本功就大谈创新十分反感
朱维民认为,命运如一叶扁舟在洪流中颠簸,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但毕竟还是有机会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媒体人

  朱维民先生1932年12月出生于上海。他位于上海静安寺的家,是当时的显贵之地。有一次他告诉我,静安寺的半条街都是他们家的。他的童年生活是优裕的,在寄宿制贵族学校上小学,家里雇有法国人做家庭教师。1949年,他考入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3年毕业。考中央美院时,他的素描基础就已经很好了,成绩是A+。在美院,他师从徐悲鸿、董希文、江丰、吴作人等名家。

  像他这个年龄段的绝大多数艺术家一样,朱维民先生也与时沉浮,九死一生。有一次我们讨论他们这代人的命运,我说你们就像当年被驱赶的麻雀,惶惶然无处栖身。他则更愿意用诺亚方舟来描述。他是对的。20年间,从25岁到46岁,命运如一叶扁舟在洪流中颠簸,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但毕竟还是有一定的机会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比如,即使在劳改农场几十个人一间的大通铺上,他的枕边也放着法文原版的《红与黑》,还坚持看丹纳的《艺术哲学》。

版面编辑:刘潇
  • 此篇文章很值
  • 赞赏激励一下

首席赞赏官虚位以待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