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减贫何以成为可能?

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8年第2期 出版日期 2018年03月01日
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鼓励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农民进城、加入WTO、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举措,对农村减贫都有很大助益。但如果仅有这些,中国的减贫很难有今天的成就
1月23日,四川广安,华蓥市工业园区的一家企业“扶贫车间”里,工人在生产线上加工产品。当地按照“每 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引导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开设“扶贫车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研究一部主任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短短两代人的时间里,有7亿多中国人摆脱了绝对贫困,预计还将于2020年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这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在举世惊叹赞慕之际,值得问一问,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今天,思考和回应这些问题,绝非无关未来的锦上添花之举。

  贫困不只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环境、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减贫,不能仅考虑经济因素,也不能仅从40年这个阶段看,而是要放诸晚清以来的现代化长程视域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70年历史中考察。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后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鼓励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农民进城、加入WTO、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举措,对农村减贫都有很大的助益。但如果仅有这些,中国的减贫很难有今天的成就。

版面编辑:朱蕊
  • 此篇文章很值
  • 赞赏激励一下

首席赞赏官虚位以待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