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一本金融学教材的守正与创新——写在《金融学原理》出版20年之际

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23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01日
能不能写一本将宏微观融为一体、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原理又有故事性、既不同于国内货币银行学,也明显有别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的结构体系、叙述风格的金融学教材呢?
《金融学原理》(第七版)彭兴韵 著
 

  文|彭兴韵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在老师们和读者们的支持下,拙著《金融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已历经六次修订,最新的第七版已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了。趁此与同行和读者做一点交流,回顾这本书的写作与修订历程,谈谈体会和感想,或许对进一步完善《原理》和推动中国金融学教材的变化和发展有所裨益。

  时间如白驹过隙,《原理》初版于2003年,在三联书店(北京)出版,一晃20年过去了。回想起来,那时斗胆写作《原理》,确是“无知者无畏”。就各方面条件而言,我写教材,并没有太好的基础。一则,既然是写而不是编教材,就需要驾驭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体系,需要将原理吃透再用自己的语言风格、逻辑一致地表述出来,但那时,我刚刚获得博士学位,正准备走上学术之路,太年轻、青涩,实在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二则,2001年我获得博士学位后,就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工作。不同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的是应用性研究,并没有教学任务,系统性地给学生讲授一门课程的机会并不多。虽然这里有改革开放后建立的全国最早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但是,招生人数很少,每年招收的金融方向硕、博研究生,屈指可数,更何况,既为“研究生院”,那就是没有本科生的。在学生少、没有教学任务的科研岗位上,要硬着头皮写一本金融学教材,至少缺乏教学的经验基础。再说,写教材也并非社科院科研工作者的分内之事,乃至于我现在还经常自嘲:“花不少时间撰写和修订教材,有些不误正业。”

版面编辑:刘潇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