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或将加深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亦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新的挑战与风险
要充分认识到前期降幅收窄的指标有可能再度下滑,房地产对经济的角色逐步从正贡献转向负向冲击,需要其他力量对冲
经济大省挑大梁,但内部也存在分化,大部分省份完成全年增长目标压力不大,东部出口承压,中西部外向型经济崛起
这一轮美元走弱并非经济周期主导的常规调整,而是由美方政策与结构性变化共同驱动,可能带来全球货币格局的重塑。中国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不在技术形式,而在制度基础与直接融资能力的建设
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曾经的成功经验,有时反而会成为阻碍未来发展的桎梏,被惯性思维、沉没成本和对现有利益的过度保护蒙蔽双眼,最终错失变革的最佳时机
对于去产能效果而言,“反内卷”的有利因素在于相关行业的集中度更高
从总体水平看,大中城市中产阶层养老金财富虽有一定积累,但缺口风险依然突出
解决需求不足的政策,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是市场以外、超出市场逻辑的力量 ;必须是瞄准快变量的强大力量 ;必须是能够带来广义信贷增长的力量。充分发力的逆周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同时符合以上三种要求的力量,也是教科书当中普遍认同的逆周期政策工具
债务和通胀是影响特朗普决策的两大因素。现在的重点不是再去推动关税下降或者贸易自由化,而是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包括各个国家国内规制的协调是更重要、更优先的一个工作
关于老年人就业问题,社会上仍存一定争论。厘清争论背后的逻辑,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政策导向和内涵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独具特色,这使得中国生育类支持政策在借鉴海外经验的同时必须立足本土实际
国际投资者正在重拾对中国的兴趣。重建信心需要时间,但这一进程已经开始
“特朗普将会面临更多增加财政刺激的压力,他无法容忍美国出现衰退。” 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策略师埃里克·罗伯森(Eric Robertsen)说,但是,特朗普新一轮减税对经济的净刺激效果是不确定的
稳就业供需两端均需加力,需求端或在加大;对服务业支持,供给端或在缓解技能不匹配问题
AI竞争并非简单的“后发追赶”与“先发垄断”之争,而是规模优势与技术创新交织的博弈。在AI赛道上,规模奠定基础,创新决出高下
中国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重要的是要加强产权保护,并通过完善政策制定程序与执行机制,建立稳定的法治保障环境,保持政策预期的一致性
这场大辩论不仅与学术有关,而且关系到德国乃至世界的未来
面对美国的关税、产业补贴政策对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冲击,中国要高度重视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的长期性,制定针对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的长期策略
全球化的主要路径是增加贸易总额,而现在全球的贸易总额仍在增加,所以,我们仍处于全球化当中。出于多种原因,全球化的速度在放缓,其中有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有地缘政治的影响
东南亚经济体在新的全球格局中更加重要,其过去数年的经济表现也引发了投资者的关注,2025年继续看好其经济表现
过去几个月,中国物价在部分领域已显露出企稳的迹象,但稳定物价的任务依然艰巨
在经济活动决策中,企业可以在各类人工智能模型基础上结合语言大模型的方式,形成各种“新质生产力”,但也要客观评估,防止陷入硬上大模型的形式主义做法
建议“十五五”时期,进一步细化银发经济发展促进举措,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创造供需匹配的制度环境,挖掘释放银发消费潜力
考虑到短期债市对长期逻辑和降息预期的透支,有必要重新审视利率长期走势的逻辑,并对后续债市走势给出新的判断
对路的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小微企业的信心。当前小微企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市场需求疲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