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史久镛:国际法舞台中央的中国人

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22年第2期 出版日期 2022年03月01日
他的智慧与能力,他的故事与传奇,将会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外交人和法律人,成为他们投身国际法事业、推动国际和平与正义的不竭动力

  文|杨赟
  外交学院国际法系讲师,国际法博士

  2022年1月18日,著名法学家、国际法院首位中国籍院长史久镛因病去世,享年95岁。

  2018年12月,92岁的史久镛获得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贡献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评“外交领域国家利益的忠实捍卫者”。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改革先锋风采录》一书如此评价他:“在十几年的国际法院法官生涯中,史久镛以出色的工作捍卫了国际法基本原则,维护了国际法治与公平正义,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和普遍赞誉,为国际法解释、适用与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也成为中国人在权威国际司法机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代表。”祖国和人民见证着,一位青年,从动荡和磨难中走来,不忘初心,迈步向前,直到满头银发,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从上海到美国——埋下“学法救国”的种子

  1926年秋天,史久镛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富庶家庭。作为家中长子,商人父亲把他当作接班人培养,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史久镛中学就读于国际学校雷士德中学(Henry Lester Middle School),几乎全英文的课程让史久镛的英语优雅流畅,贵族式的教育让史久镛对古典音乐和英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雷士德中学也被日本人接管。在上学的路上,所有学生需要下车向桥上的日本士兵鞠躬,否则“就要你好看”。少年史久镛目睹国家沦丧,意识到自己必须奋发图强,才能挽救国家于水火。中学毕业后,史久镛顺利考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父亲希望史久镛成为一名工程师,但史久镛自己选择了医科。在两年预科期间,史久镛发觉自己对数学和物理并不感兴趣,于是决定转到政治系。这个看似偶然的选择,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史久镛的人生轨迹。在圣约翰大学政治系,史久镛系统地学习了国际法、政治思想史、各国政府组织、比较宪法、国际组织法等课程。知识赋予他力量,这个年轻人开始思考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版面编辑:吴秋晗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