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何以为人——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
来源于财新《中国改革》 2024年09月01日 第05期
只有从哲学层面思考人工智能,我们才能决定到底哪些是可以要的,哪些是不可以要的,而不是仅从技术层面来思考,因为仅从技术层面是无法作出取舍的
文|财新《中国改革》 周东旭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各种大模型仿佛一夜间就席卷全球。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化作很多人的一种“信仰”。
这股猛烈的人工智能热潮,正蔓延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四处扩散,攻城略地。人工智能必然会给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成为中央和各地产业规划的重中之重。
不过,产业层面的扩张,并不必然可以消解人工智能本身可能带来的社会隐忧。到底怎样看待人工智能及其社会影响?对此,财新《中国改革》采访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
从哲学层面思考人工智能
财新:近期,你发表了多篇关于人工智能的学术文章和评论文章,为什么会关注这个话题?
......
完整内容请订阅后继续阅读
若已登录,可切换登录账号
 版面编辑:鲍琦
打开财新 App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免费订阅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相关阅读
-
GPT革命|腾讯推出新一代大模型“混元Turbo” 定价再降低
2024年09月05日
-
GPT革命|美国加州通过AI大模型法案 马斯克支持 李飞飞担忧
2024年08月29日

- 点击查看更多本期精彩内容
- 走进人工智能时代
- 2024年09月01日 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