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总第438期
环球货币政策凉热
出版日期:2024-11-01
《中国改革》2024年第6期
导读
本期封面专题,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出发,分析全球经济现状,并探讨其走势。

前言

分化与挑战

面对国际经济分化与挑战,中国怎么办?归根到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0)

封面

环球货币政策凉热

(0)
全球货币政策的分化与挑战

在更为波动的全球宏观环境下,保证货币政策“以我为主”是为周期“减震”的重要机制。本国货币政策应该尽量不过多被利差、汇率等因素干扰,以匹配、调控本国的资金供需和物价水平为主要目标

(0)
美国经济韧劲何来

美国经济为何能保持韧性?究其原因,可能与这轮通胀形成的原因、美国财政刺激规模空前以及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全球经济的宏大叙事发生了某些变化有关,导致不能完全套用历史经验解释当下的美国经济周期

(0)

经济

中国产业外迁与企业“出海”

中国竞争力向产业链中上游转移,但需警惕产业外迁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宏观经济波动和就业风险

(0)
【财新时间】张燕生:如何应对外需不稳、内需不足

需求不足、进口不足始终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导致了贸易顺差上升,顺差增加会导致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紧张关系。作为一个大国,可能就要考虑怎么能够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手段建立起生产、出口的协调机制,以及让国内新风口、新赛道、新兴产业“走出去”

(0)
张卓元: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

从20世纪80年代起,张卓元就被称为中国经济学界的“稳健派”。他一直主张实施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强调经济发展和改革要稳中求进,同时应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以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和使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0)
为何要重视莱特希泽的贸易理念

莱特希泽所主张的贸易政策方向,是一种反自由贸易、逆全球化的方向。但是,其阐述的理念和政策主张值得重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与特朗普的共识,而且在民主党内也不乏支持者

(0)
印度能否成为下一个中国

当我们讨论印度是否能成为制造业强国时,我们并不是指印度要取代或即将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个难度较大。真正的问题是印度经济是否有未来支撑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基本面,像中国自本世纪初以来那样提升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

(0)
把制度研究引向深处

在对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实证方法和历史分析确使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更为深入之处,不过,很难说这是新方法带给他们的优势,还是对历史和理论逻辑的深刻洞察之所得

(0)

治理

诺奖得主的呼吁:为什么要支持付费订阅模式

内容免费、算法推荐的数字广告商业模式,带来信息操纵、观点极化、网络成瘾、平台无限度收集一切数据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两位诺奖得主强烈建议,应对平台征收较高税率的数字广告税,来支持包括内容收费订阅在内的其他商业模式能够生存下去

(0)
低生育率趋势下的生育支持和服务提升

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下降用时短、幅度大,初婚初育年龄不断推迟,女性生育能力下降、出生缺陷等问题不容乐观,亟须号准脉、施准药

(0)
反跨境腐败的域外经验与思考

反跨境腐败法的立法过程必须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审慎地界定法律的管辖范围和适用情形,并提高执法机关的涉外执法能力

(0)
海运转型的两难:如何兼顾绿色雄心与经济效益

目前,海运转型处于决策十字路口,当事者须能从狭隘的短期视角、盈利思维中跳脱出来,以更具前瞻性、全面性与开拓性的方式思考绿色转型,才能缔造兼顾绿色雄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0)

史通

莫干山会议40年后再回首

我们纪念莫干山会议,不只是纪念这个对改革开放事业起过一定推动作用的会议本身,更重要是缅怀那个时代青年群体,重温改革开放初期那股热气腾腾的氛围、老中青激情四溢的精气神

(0)

随想

辛亥鼎革之际的几个关键问题

辛亥革命最终结果的造成,首先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希望以有条件让位于袁氏的和平方式,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推翻清廷专制统治、建设民主共和的目的

(0)
跨越社会和经济两个世界

亚当·斯密的著作探讨了两个世界在人类生活中的共同起源,使我们能够把它们合二为一来予以理解和分析。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进一步发展、阐述和展示斯密的理论范式,使它与当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贯通,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0)
40岁创业,怎么就“老”了?

虽然浸淫商海20多年,常年在销售一线,张传宗倒仍有年轻人的青春气。我问他何以能在如今不焦虑,依然年轻。他说,人总要找到自己能量的来源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