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总第427期
共享发展新机遇
出版日期:2023-01-01
《中国改革》2023年第1期
导读
眼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自中国抗疫策略优化。如果能够制定并执行合宜的宏观经济政策,恢复经济的自主发展动能,那么,我们就能走出三年新冠疫情的阴影,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前言

再创发展机遇

眼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自中国抗疫策略优化

(0)

封面报道

共享发展新机遇

(0)
以价格机制激励电力系统转型

电力系统价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价格结构,涉及多种不同主体。需要每个主体都能够发挥其积极性,同时有其经济核算基础

(0)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业责无旁贷

要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改革是推动金融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的重要手段

(0)
当务之急是使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

应力争2022年、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这既是当下稳增长的迫切要求,更是落实二十大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增长目标必须率先迈出的关键步伐

(0)
关键之年的关键任务

力争经济增速重回合理区间是2023年这样一个关键之年的关键任务。为此,首先思想要统一,其次方法要得当,然后各方面要有积极性

(0)
打造“五位一体”农村小微金融服务体系

在供需矛盾两方中,供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改变供方比改变需方重要得多。解决农村小微经济体融资难的根本出路是继续改造传统金融

(0)
疫情以来中国经济与政策应对的回顾与展望

2023年,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仍然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对受疫情冲击的人群给予补贴,不仅会促进消费、促进增长,也能够促进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

(0)
中国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增长模式转型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是要素投入型的,将来要进入新的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政府的作用会不会有一些变化?这可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0)
寻找中国金融新动能

中国市场的投资内需尚未完全修复,同时又要抵御来自海外的风险外溢,中国金融体系如何高质量地开放创新?中国自身的投资价值该如何挖掘?

(0)
能源转型的变与不变

新旧能源供需挑战交织,进退消长如何把握?在能源安全重压之下,减碳道路变得更加复杂与艰巨

(0)

经济

中外投资者如何看中国

2022年最后60天令投资者意外不断。尽管总体预期转好,但美欧亚的新格局也让全球投资者看待中国的态度仍有摇摆

(0)
老问题新趋势:青年高失业率与大学生就业难

虽然2010—2020年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从11.4%增长到24.8%,但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39%)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并存,更深层次原因在于供需结构性错配

(0)
房住不炒、房用不炒——高质量发展阶段房地产业的角色

“大运营时代”二手房将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目前分别针对一手房和二手房加以监管的理念和政策框架,应该按照“房住不炒”的要求加以调整,消除政策套利的炒作空间

(0)
荷兰为什么能生产光刻机

必须尽快扭转制造业供应链外流的趋势。从ASML的经历来看,供应链就是它的生命线,更是它的创新线

(0)

治理

后疫情时代更考验地方政策供给平衡力

需要从不同的声音当中提炼和发现政策不足,再反馈到政策更新迭代和持续优化过程,促进整个社会形成科学理性的心理共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平稳有序恢复,更好更快地适应后疫情时代带来的挑战

(0)
如何提振我国创新药的长期信心

对于医药创新中的高风险、高投入源头创新,需要持续加大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展开医保支付体系创新

(0)
《公司法(修订草案)》语境下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再配置

面对“混合模式”监督体系在中国本土水土不服的制度现状,投资者已在私募股权投资的实践中做了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的新路径尝试。《公司法(修订草案)》重塑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但在监督主体的选择与效用发挥、监督范围、监督责任方面还需要细化和优化

(0)

通史

回眸文化书院:那一代意气风发的学人

翻读陈越光先生《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恍惚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岁月

(0)
林毓生:一位知识贵族的陨落

在这样纷纭的世态中,只有选择知性作为一己神明的人,才可能忠实于学术,也才有真正的人格可言

(0)

随想

现实状况是由过往历史造成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再版序

书中对改革开放历史过程的观察和对所涉基本问题的思考应该能够为读者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和探讨克服当前困难的路径提供一些参考,这也是再版这本书的初衷所在

(0)
地缘政治、制度建设与长期增长

如果深读且思考下去,就会悟到麦迪森以其特有的计量和逻辑笔触勾勒的长期增长对我们的启发:市场内含的自然演化力量让人类学习的是如何竞争性和平共处,而不是丛林中永远的敌意对峙和血腥厮杀。增长产生于文明而不是野蛮

(0)